紀錄片《太陽・不遠》由募資平台籌製作資金、周世倫、傅榆、王佩芬、陳育青、蔡崇隆、蔡靜茹、黃兆徽、李家驊、李惠仁等多名導演合作,將公民運動濃縮成二小時的影片。
之前有贊助而收到DVD,雖然有部分主題無感甚至扣分,整體而言能回想起當初的感動,在有限成本下能以影片紀錄當代歷史,仍感謝製作團隊的付出。
此作預定的十大主題在實際製作後略為調整,覺得閒立委和資訊世代切入點不錯,最後拿掉只在部分橋段簡單提到一兩句有點可惜。
- 在這裡才有的民主課→我來街頭的理由
- 一夜之間我長大
- 國家機器的啟動
- 看不到太陽的那幾天
- 關於事實的100種說法
- 野百合與太陽花→我們的1990
- 小蝦米大集合→退場前,志工絮語
- 郡「賢」樓/群「閑」樓→不小心變成總指揮
- 拖鞋夾住的實況,攝影下的包裝→烈焰下的崩解與重生
- 糾察線:秩序與理性的背後→世代正義藍綠之爭
〈不小心變成總指揮〉被放在紀錄片第一段覺得有點微妙,即使扣除陳為廷私德事件讓眾人好感度掉一大截這點,光看紀錄片內容也只是呈現「太陽花學生代表是個有著髒話口頭禪的直率青年,是個有很多不成熟的普通學生,拿了麥克風卻不知不覺被捧成明星,因此有暗爽有壓力」這件事。
太陽花運動算是整個青壯年世代對當前政府的集體反彈,任何人都不具代表性,比起媒體為方便報導而造神的個人,群體才是重點,參與者包括議場內外,還有電腦前、電視前,從PTT的鍵盤參戰、各校宣布報到、遊覽車和自費從各縣市北上的民眾與醫護人員、募資在紐約時報登報的鄉民等,在少數人行動後湧現的多數人力量才是在歷史留下重要一頁的原因。
〈關於事實的100種說法〉挑選330大遊行人數這個無聊問題並停在各執一詞頗莫名其妙,或許是想要觀眾自行去思考人數不同背後的意涵(警方和統媒會低報人數不是想當然爾的事嗎)?我還寧願針對江某人「拍肩」說這點,就警察暴力的雙方說詞做查證。
〈我們的1990〉提到了野百合學運和520農民運動,影片中許多訪談心聲讓人很有共鳴,像是「遊行抗爭都不是人民自己選擇的,是國家逼人民選擇這種手段」、「權利是『暴民』爭取來的,和平撿垃圾若證明沒有意義,最後還是只會走向更激烈衝撞體制一途」,想到香港日前佔中運動的催淚彈、胡椒噴霧、強力水柱、警告開槍等作為就心生感慨。
〈世代正義藍綠之爭〉中,深藍家庭的子女因長輩只顧責罵拒絕聽孩子想法的態度而講到哭讓人跟著掉淚。
〈國家機器的啟動〉有採訪警方,聽完覺得果然匿名的基層警察比較敢講真話,主管級的仍然是講官方屁話……
看完覺得有很多想看的都沒提到,比如各行各業對黑箱服貿的風險評估、挺反服貿意見互槓、全球台灣留學生串聯效應和來自各國的正面評價、全年齡層參與的阿伯特集、政府雇用或放任黑道與財團的干擾手段、大腸花論壇等,原以為第二片幕後紀實會有正篇未採用的其他被剪掉橋段,結果只是短短的導演感想。
想了想,我期待看到的太陽花影片,大概希望分成以下順序與主題。
1、起源:政府傾中政策圖利財團、黑箱服貿協議的危害讓人民深感不安,各種導火線最終引爆,並簡單比較和農民運動、野百合的差異。
2、資訊世代覺醒:科技使得生活型態改變、情報傳達快速,於是318立刻擴散到全台,議場內有人堅守、議場外也湧現人潮,民主課就此展開,年輕人從鍵盤參戰走到現場,遊覽車、高鐵、台鐵、飛機,眾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源源不絕的物資和志工迅速就位,並架起實況轉播公開透明傳遞到全世界。
3、黑箱服貿協議爭議:對各行各業的風險、毫無配套措施、跳針利大於弊,被輕忽的危害性讓人民自發性製作創意文宣作為小蜜蜂上街發傳單,剖析挺服貿者和反服貿者的辯論。
4、國家的反應:政府毫無正面回應就只是個國家機器,暴力鎮壓、不在乎人民只在乎太陽餅、指花為蕉的可笑言論等,國家機器展開流血鎮壓行動,記者無法留在現場,執法過當不但沒被究責,政府還利用司法追殺人民。
5、330大遊行:自2004年228牽手護台灣運動以來人數最多的遊行,而且不是全台每個縣市加起來,是從南部中部東部的人都付出時間金錢自發性北上抗議,也引起全球台灣留學生在國外遊行串聯,全年齡層各世代通通站出來。
6、世界的反應:各國記者的採訪報導、日本還製作節目專題探討,並自行發起寄太陽花和聲援小卡片到議場幫台灣人加油的活動等、香港也登報幫台灣人加油,還有港人資助在港台灣學生機票回台、港人前往台灣加入活動,舉起要台灣看著香港的屍體有所警惕的牌子。
7、不知會持續多久的徬徨:議場內不流通的生活、議場外不畏風雨的守護、鍵盤前因為有人露宿街頭導致入睡會有罪惡感的不安和擔心,共同因為政府裝死而越發沉重的心情壓力,來亂的黑道打手和司法追殺、家人不諒解,離開的人們增加,剩下的只能繼續堅持,並憤然迎戰媒體的抹黑(林北起手式醫生事件)
8、退場後仍然存在的問題:失靈的代議政治、仍然故我不甩民意的立委官員們,渴望改變的台灣人是否就此更關心政治,或只是一時的熱度?NGO各類公民團體的捐款是否仍不被關注?警察工會、消防員工會仍沒有出路?媒體毒瘤該如何解決?政府製造紛爭引起對立,五院都是特定政黨的打手,司法公信力低落,被操弄的藍綠假議題,所謂的「覺醒」能持續多久需要更多人的努力。
幕後花絮放志工、大腸花、各類相關藝文創作和導演感想等,如果像這樣我覺得應該就很完整,但片長肯定不允許,現實與想像總有差距,歷史能被好好紀錄而不是抹消就值得慶幸。
最近也剛收到,但還沒時間重看,覺得幕後花絮十五分鐘好短,怎不塞個之前沒辦法放的片段啊……
我記得不知道哪個篇幅裡,陳為廷倒是講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大意是說他可以理解馬英九的心情,我想在那個時候,他很有可能真的是個上位者(不管是他自己假想還是部分媒體安插的頭銜)
即使大家都不覺得他足以代表,但不認識的人或是部分媒體就會想得證OOO=太陽花運動,比起去認知來自各行各業的廣大群眾形成太陽花運動這件事,某人代表反而更加簡單也更好理解,或者也可說是更好放大
珊提出的2/6/7 的主題感覺都很棒,希望之後有人願意拍> <
書市的變化也很大,像是博客來跟讀冊的暢銷書有不少社科書,談掌權者或是階級什麼的都有上榜(往年完全缺席),還有社會學跟各種社會理論都慢慢多了起來,這個題目感覺好適合寫研究報告XD
然後前幾天發現滅火器的島嶼天光出CD了
對啊,原本期待幕後花絮會有正篇放不下的橋段,真可惜。
成為代表後,的確會有上位者的優越感和被劃上等號的壓力,不過我覺得「可以理解馬英九的心情」有點太輕率,實際上並非總統和副總統,生長背景行事風格也天差地遠,是想要同情上位者被罵的壓力嗎?既然成為代表,也只能接受附隨的壓力,否則辭退、讓其他人發言就好,總覺得這不是想當然爾的事?還是已經退無可退,只能硬著頭皮撐下去,承擔所有得失?
社會運動相關書籍,這幾年隨著參與人數增加,有興趣閱讀相關書籍的人也增加,尤其對於自己親身參與見證的事,大多人都會想了解更多吧,而且台灣本土歷史、社運軌跡的題材以往不常見,有機會再來多多長知識。
滅火器的CD也有興趣,很多獨立樂團的歌曲都蠻精彩的,以前很少接觸,希望那些好樂團不會被埋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