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玩個一關就好了》書籍封面

再玩個一關就好了

Getting Gamers : The Psychology of Video Game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People who Play Them

作者:傑米·麥迪根(Jamie Madigan)

譯者:唐澄暐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10/01

篇幅:

字數:17.8萬

標籤:, ,

心理學領域專家傑米·麥迪根所著的《再玩個一關就好了》副標題為「關不掉遊戲不是你的錯,那些潛藏在電玩之中的心理學效應」,以心理學分析玩家心態與遊戲魅力。

身為玩家,對跟遊戲有關的書籍總是很感興趣,從圖書館借回拜讀,可惜覺得此書只是以心理學角度及術語寫出許多已知事實,沒有太多新鮮見聞,用一小時快速翻完。

書中分為多個章節分別探討玩家心理與遊戲公司心理。

針對玩家部分,提到去個人化匿名情況下不會被問責讓玩家們樂於進行惡意發言、在遊戲中作弊宛如社會疾病容易蔓延、狂粉玻璃心出征基於捍衛歸屬感。

匿名機制保護下「沒人看得見我」、「我看不見我自己」讓歧視、謾罵、人身攻擊、造謠等惡劣行為變得猖獗,不僅電子遊戲,已經是遍布全球的尋常現象。

也提到透過外掛程式獲益的玩家作弊行為如果隔了一層代幣等抽象概念會減輕玩家作弊感讓行為更普遍,但人會受到心理約束,當遊戲公司事先要求玩家承諾「我不會當一個作弊仔」,或藉由遊戲角色警示斥責玩家不該進行作弊行為,可某程度抑制減緩作弊現象。

玩家容易因認同而產生「支持選擇偏誤」,女性電子遊戲工作者與女性玩家因而在此領域經常受到男性身分認同者的批判與仇恨言論等不愉快經歷。

針對遊戲公司部分,分析經典老遊戲具情感價值而被不斷消費懷舊感、遊戲魅力在於賦予玩家自我選擇權與成就感、折扣與遊戲內購買行銷手法讓玩家陷入購物衝動等。

電子遊戲讓玩家能「做得好、持續進步、在過程中自主決定選項路線攻略技巧」並獲得成就獎盃,在其中獲得自我價值的實現讓遊戲變得令人著迷。

扭蛋虛寶、空間臨場沉浸感、虛擬貨幣、訂閱制等手法運用消費者「討厭失去它的程度高於喜歡得到它的程度」心態,讓玩家受折扣驅使不知不覺玩起最低折扣時沒買就虧大了的「買遊戲」遊戲,經常因購物衝動付錢購買卻沒在玩。

玩家間基於情緒感染與互惠性會自發性互相推銷遊戲,交流帶來社會證明與良性嫉妒,對促進遊戲銷售量頗有幫助。

最後說明電玩看似暴力,幾乎所有相關研究都無法證明遊戲中的殺戮行為會讓人變得暴力,多是帶立場的張冠李戴,反而第一人稱射擊類型遊戲確實會加強玩家的周邊視覺、專注力與敏銳度,雖然多數腦力訓練遊戲都誇大效果,不太會讓人變得更聰明。

雖然用心理學角度論述讓一切變得不明覺厲,其實說的對玩家而言都是常識性客觀事實,讀完有種「果然做研究就是用術語和廢話把事情重新描述一遍」的感慨(沒禮貌)

1 則留言

  1. 這本我也讀過,確實不怎麼新鮮。

    推薦這本:
    《遊戲設計的藝術》Jesse Schel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