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圭吾作品49,日文原作於2003年出版,描述犯罪者家屬遭受歧視的無奈怨恨心情。
和石田衣良《美麗的孩子》同樣以加害者家屬的角度書寫,卻是相反觀點,東野圭吾的《信》裡沒有決定找出弟弟犯案動機、去接近他心情的哥哥,而是被大哥強盜殺人的罪行毀掉一切,忍不住怨恨起來的無奈弟弟。
那是更殘酷的現實,述說著「犯罪者使身旁的人再無法奢望美麗的未來」。
他們是相依為命的兄弟,哥哥想讓弟弟念大學而拼命賺錢搞壞身體,沒工作沒收入沒前途,不願弟弟為經濟問題分心決定對獨居富戶下手偷竊,卻被醒來的老奶奶撞見,驚慌下弄出人命,後悔莫及卻大勢已去。
本來弟弟直貴能理解哥哥只是一時糊塗,然隨吃住成問題、學校師生態度轉變、升學被迫放棄、苦力也沒自己容身之處,看著哥哥從監獄寄來的信,無法抑止的怨與恨跟著累積,他試著冷漠或隱瞞,卻總逃不開被歧視糾纏,一輩子甩也甩不開……
看著被害者的故事掉淚、看著加害者家人的遭遇也掉淚,但若身邊有認識的人和殺人扯上關係,也無法篤定自己能完全避免歧視或反向歧視,就像書中所述,那是人類「自我保護」的本能,不願自己和家人被牽扯進去而進行防衛。
然時間該是會沖淡些什麼,也並非所有人都會對受刑人家屬貼上標籤,直貴和妻女只要別再遇上歧視到認為別人身上帶有病毒的舊同事,人生還有許多美麗吧,至少在結局看到一線曙光,但除了直貴,剛志的未來又該何去何從?
做錯事的代價龐大到令人絕望,站在守法小老百姓立場或許會覺得這樣才有保障,但當不小心做錯事、被環境逼得做錯事的是自己或自家人,就只能承受隱忍,如同死刑該不該廢止的爭議,平衡點怎樣都難尋,人生只能步步為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