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做英雄:一個台灣人在烏克蘭的戰爭洗禮》如書名,作者陳晞將其前往烏克蘭戰場前線期間經歷的一切整理成書,讓讀者能見到現代戰爭的真實模樣並銘記犧牲者。
從圖書館借回,讀完會更深入了解戰場會出現的麻煩,不僅敵人,連自己人也可能帶來問題與傷害,熱血、正義與信念並無法讓訓練不足、面對生死頓失勇氣的戰士成為英雄。
此書有取英文書名,不知道有沒有在其他國家發售英文版,想必也會有烏克蘭人或其他國家的志願軍的倖存實紀,有機會也想拜讀。
新北人陳晞在大學畢業服完兵役時選擇遠赴法國成為外籍兵團的一名戰鬥步兵,五年後結束合約,他決定和友人前往烏克蘭加入國際志願軍,在烏克蘭戰場度過難忘的七個月。
或許是想藉由實戰進行更嚴厲的鍛鍊,或許認為從軍面臨挑戰比起安逸生活更適合他,也或許烏克蘭受俄羅斯侵略的處境容易讓台灣人感同身受想增加經驗值以備未來,無論陳晞和凱前往前線戰場的原因是什麼都令人敬佩,儘管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是英雄。
「真正的英雄不是已經逝去,就是還在前線持續奮戰著。」
閱讀後會很清楚意識到「正義感遠遠比不上自己性命」這件理所當然的事,尤其當滿腔熱血奮戰卻發現戰場當不了英雄,只能靠運氣存活,隨時可能毫無意義死在炮火下時。
真實戰場的生活除了交戰的生死一瞬間,大多時候都是枯燥乏味的聽命行事,整裝、行軍、換防、戰地挖坑建立陣線、排雷、檢查建築物是否藏敵,重複著任務、支援、休息,急救包紮應對變得越來越熟練,不斷面對戰友們的傷亡逐漸看淡生死……
光是文字就能感受到戰爭有多危險,夜晚車輛在黑暗中行進不能開車燈、戰場想上廁所得賭命必須少喝水,不僅遇敵交戰風險,連在自身陣營裡也會遭遇各種問題,比如長官誤把紫外線照射燈當一般燈拿來照明導致士兵們差點瞎掉、訓練不足體能差的年輕志願者跟不上部隊必須等戰友冒險返程救人、軍中內鬥分派系導致決策帶傾向等。
國際志願軍們因戰損傷亡而紛紛退出的高流動率無須苛責,只是理所當然的人性,畢竟如果有退路,誰想就這樣等待死亡降臨,提醒讀者面對侵略不要太奢望外援,退無可退一心保護親友守衛自己家園的才會被逼得戰到最後一刻。
陳晞和凱這兩位台灣人從2020年9月下旬抵達烏克蘭烏克蘭國際志願兵團總部到隔年4月結束合約的過程經歷了雙方均難以應付夜戰的默契打卡式戰爭、正面遭遇俄軍、在泥濘中激戰、在戰場中拯救傷員拖回戰友遺體、打下的陣地被俄軍奪回徒勞無功等,都曾在戰火中受傷,凱甚至截肢兩根腳趾失去前線作戰能力。
更令人惋惜的是陣亡的人們,愛爾蘭班長羅利、美國排長蒂莫西、巴西柔術運動員麥斯、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官退伍的艾瑞克、台灣撒奇萊雅族人曾聖光(本名:新將.席外),一條條年輕的生命止於二三十來歲,陳晞甚至來不及跟曾聖光見面認識就迎來死別。
更令人錯愕憤怒的是同為台灣人的潘立偉為了虛名前往烏克蘭,惡行惡狀和謊言被揭穿後設局謀殺報復,如果不是反應即時,陳晞和一起前往的醫護兵雷夫可能都已經送殯儀館而不是送醫院救治,被烏克蘭法院起訴判刑關個十幾年仍感覺太便宜那個殺人犯。
有些人別說英雄,連當一個有良心的人都做不到,偏偏扛起責任迎難而前的往往比敷衍了事閃躲偷懶的更容易面對炮火,每個國家都有人渣敗類,被滲透嚴重的台灣有很多地方已經是劣幣驅逐良幣的慘況,如果武裝戰爭到來,面臨的帶路黨扯後腿問題或許會比烏克蘭更嚴重,希望國安單位與軍隊能重視起來,想到軍隊和國會被收買的情況就頗憤慨。
感謝作者將第一手見聞以文字照片一一記載,讓更多人能接受震撼教育,並將書籍部分收益將按比例捐給烏克蘭國際志願兵團、烏克蘭部隊和民間援助烏克蘭的非政府組織。
期盼戰爭能早日結束,烏克蘭能爭取到好的結果,奪走無數生命的侵略者會狠狠受到懲罰下地獄,然而強權為了利益為了各種目的而將戰爭作為手段彼此合作,台灣早就不是能置身事外的悠哉狀態,資訊戰已開打多年,或許不遠的將來會面臨惡鄰來襲,希望台灣人能團結奮戰,為自己爭取值得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