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矢板明夫《人民解放軍的真相》

作者透過多年研究、採訪、收集資料,告訴讀者人民解放軍的真相,並從各層面分析中共解放軍的威脅、腐敗與野心。

 

人民解放軍的真相

  • 譯名:人民解放軍的真相
  • 原名:中国人民解放軍2050年の野望 : 米軍打倒を目指す200万人の「私兵」
  • 作者:矢板明夫
  • 譯者:鄭天恩
  • 出版社:八旗文化
  • 出版日期:2020/01/02
  • 讀墨簡介與AP:http://moo.im/a/9csGRT

※ 以下感想含劇情,在意劇透者請止步

 

▼ 閱後感想

閱讀矢板明夫第二彈,同樣從圖書館借回,來多認識一下意圖侵門踏戶的敵軍。

全書從不同角度觀察中國人民解放軍,讓人得以了解中國共產黨近代與軍隊密不可分的權勢鬥爭始末。

就歷史演變而言,解放軍從農民起義中誕生,只服從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人,所以曾發生林彪逃亡時調不動飛機、四川大地震胡錦濤感冒臥病導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無法出動軍隊進行救援等事件,只要領導人交替,軍隊常會跟著捲入激烈鬥爭。

就宣傳策略而言,當權者用許多手段甚至利用戰爭營造軍隊正面美好形象,直到六四天安門事件鎮壓人民,解放軍的「為人民」偽裝外殼才崩裂。

就體制結構而言,掌握軍隊才能在內部權勢鬥爭獲勝,不是塞滿親信把軍隊牢牢掌握,就是透過給予利益拉攏軍隊,軍隊在鄧小平認可經營企業後大量撈油水,內部走私橫行、軍紀紊亂,行賄換肥缺、到職撈回本,軍中從上到下貪汙為常態,升官職缺榮譽都可以用錢買到,不行賄就可能「意外身亡」,站錯隊的高階軍官則被迫「自殺」斷尾保家人。

就軍事改革而言,習近平打著「反貪反腐」的旗號裁軍為的是大肅清爭權者勢力、拉拔親信、掌握軍權以應付對美的情報洩漏,並著重於人工島、防空識別區與航天開發領域,搭配潛藏的強悍民兵實現霸權主義,持續對南海和東海等地對外擴張勢力。

※ ※ ※

讀中國作者小說時常看到雷鋒梗,從前後文能推測出「活雷鋒」指的是奉獻犧牲的大好人,原本以為雷鋒是不是白蛇傳之類故事裡的人物,看完這本才知道雷鋒原來是解放軍的一員,是中共為了美化解放軍的官方宣傳模板,中共甚至還推行「學雷鋒運動」,跟為了洗腦人民以前多不幸現在多幸福的「憶苦飯」一樣,人民只能吞下當權者的種種宣傳手段。

看到共產黨把內戰期間被國民黨軍擊敗而逃亡的情況美化成「長征兩萬五千里」,就想起黃明志、陳芳語《玻璃心》歌詞那句「不換肩走了十里」,不管是共產黨還是國民黨都很擅長睜眼說瞎話呢。

看了才知道日中戰爭救了共產黨這件事,國民黨為了應付日本而讓共產黨得到喘息餘地,毛澤東還因此感謝日本,結果中共幾乎沒有和日軍進行什麼作戰,卻自稱「扮演了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還煽動民族主義推廣仇日思想,令人嘆為觀止。

還有為了消耗過多的紅衛兵、投降的原國民黨兵,把人丟進韓戰支援北韓壯大聲勢順便消耗士兵,還在教科書顛倒是非,無視北韓開戰的事實,而是編造成南韓先出手……嗯,就像中國人常對台灣人表示「台灣自古以來是中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從小到大教科書都這麼寫」一樣,用謊言建構歷史、用謊言灌輸教育,就能打造出一批有狼性又容易收割的韭菜吧?

書裡也提到「成為外國間諜的中國軍人」,包括之前才從台劇《國際橋牌社2》認識的那位,一度認為那些人出賣情報或許抱持著一點「讓中共垮台,換來更好的中國」心態,結果看了這本描述的軍隊情況,開始懷疑我想太多,賣情報可能只是衡量利益下的結果,那種從上到下無人不貪的風氣、站錯隊死路一條朝夕不保的前景,大概能污能享受能安排就得盡早。

當權者為了拉攏軍隊而給予利益,退伍軍人產生相對剝奪感,加上退休金被污走大半,才出現中國退伍軍人頻繁陳情抗議的情況,現役難出手鎮壓前輩,甚至偷偷放水鼓勵退役者幫爭取權益,聲音才沒不像其他抗爭那麼容易被壓下。

真希望那些退伍軍人能把抗爭力道拿來推翻中共,但被腐敗環境同化的大概也只能被私益驅動,維權預算之高、監控力道之強、共犯結構之深,難怪很多清醒的中國人選擇逃離。

逃離不了的,就只能苦中作樂,自嘲韭菜處境、調侃小粉紅需要得到社會主義鐵拳教訓、諷刺官方不容踐踏卻時常調整的紅線,從虛構故事懷念道德未淪喪的過往朝代、打造理想中的美好中國,環境逼人隨波逐流,或許仍逃不過民族主義的潛移默化,成為又一匹戰狼。

台灣人其實沒什麼餘力去產生同理心,畢竟中共滲透收買培養親中派持續引起紛爭對立煽動混亂,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役還在進行,誰知道台灣什麼時候會成為下個戰場,看著媒體、社群、親中者擁抱霸權主義唯恐台灣不亂的常態,習以為常的民主自由說不定輕易就會死於安樂,只能捧著憂患小心翼翼投出每一張選票,學習烏克蘭人堅持到底的精神。

6 篇迴響

  1. 卷毛 25 6 月, 2022 2:36 下午 

    其實媒體的部分,不只是親中的問題,例如海德堡事件,竟然要靠自媒體、網紅來讓更多人知道這件事,傳統媒體一片噤聲,究竟是國人在外受欺負求助無門不重要,還是有人在壓新聞?
    我也不想陰謀論,但我真的不希望我們的新聞媒體變得跟隔壁惡鄰一樣

    另外,我知道板主的看法可能不同,但我還是想說,民進黨已經是個完全執政的政黨了,在罵國民黨的同時在該分點注意監督民進黨吧,權利使人腐敗,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更應該謹惕(個人想法,不需認同,單純交流,我只是個不管什麼顏色有做不好的地方都罵的升斗小民

  2. 25 6 月, 2022 6:20 下午 

    海德堡事件網紅滿滿既定立場的惡意,連管轄權都不沒搞清楚就把謝大使惡意冠上包庇罪名,如果你多看一些網紅以外的討論,或許就不會出現「國人在外受欺負求助無門」的錯誤認知,隨便搜尋就能找到以下討論:

    LINK:海德堡性騷事件 想查明真相關鍵是這點
    LINK:捐款制裁海德堡性騷犯 別把任何事泛政治化!
    LINK:談海德堡台灣中心疑似性侵案與陰謀論

    傳統媒體長年自甘墮落,確實很值得檢討。

    不管執政還是在野,只要是被人民選出來的就都應該被監督,民進黨提出爭議政策當然也會立刻被罵得狗血淋頭啊,我就不贊成移轉投票、不在籍投票,也認為該廢除香港澳門關係條例,常覺得衛福部不該浪費時間給那些問蠢問題的記者。

    基本上很多台灣人對民進黨的標準是所有人都要當聖人,對國民黨則只要求當正常人,罵國民黨,是因為國民黨最值得罵(台民黨、時代力量在很多議題也不遑多讓),沒看到我罵民進黨,是因為民進黨該被罵的時候所有人都在罵,不該罵的時候也有一堆人還是拼命罵,罵民進黨政府為何不能讓一個人都不死、為何不能未卜先知提前採貨不管廠商能不能供應、為何要不能阻止病毒進國門的同時維持經濟維持貿易。

    在假訊息、認知作戰不斷煽動對立製造混亂的情況下,為了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我選擇就事論事,對不夠了解的議題先持保留態度,看完各方說法,綜合具體事證、法規、邏輯性等依據能評斷是非再批判,而不是什麼都先罵了再說,共勉之。

  3. Q 8 8 月, 2022 10:32 上午 

    珊姐姐,您還是多看一些歷史書吧。看歷史書籍,第一,不可全信作者,任何結論必須要有諸多史實或者檔案輔佐證明,否則就可能得出十分可笑或者以偏概全的結論。第二,不要讓意識形態影響自己的判斷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不要因為對於共的偏見就喪失辨別論證過程是否嚴謹的能力。第三, 不要沈迷於信息繭房,我們都是被外界社會塑造的人,我們需要看到更多他人的論述(無論對錯喔),才能更好判斷事實的真相,沒有偏見是不可能的,但我希望您也能追求歷史的真相而非政治的滿足。還有一個小建議,如果想要趨近於事實本身,最好先從宏觀描述這些事件的書籍開始,而帶有明顯結論與政治傾向的書,應該作為細節的補充。祝好。

  4. 8 8 月, 2022 1:27 下午 

    要說我書讀得少過於無知我沒什麼意見,但希望能知道Q是否讀過此書?是否能明確指出此書或我的感想哪裡錯誤荒謬可笑以偏概全,有無推薦書單,否則直接批評我受意識型態影響加上沒讀書而不懂質疑作者,我也無從檢討省思。

    「從宏觀描述事件的書籍開始」這個建議我很同意,但比起歷史真相或其他知識類讀物,我更喜歡閱讀各類故事,畢竟歷史真相也常由謊言成就,所謂宏觀描述也不見得不帶結論與政治傾向,比如國立編譯館的教科書,也比如中國的歷史課本。

    如果民主陣營學者專家描述有關中共的結論都基於政治立場不可信,所以該看中國學者專家或軍方的書籍數據嗎?過多的造假常態讓人更難相信,那不就無從了解。就算選擇沒有結論只有客觀描述歷史的書籍,也無從確認所謂的客觀是否真實準確,更何況我選擇閱讀的本來就是政治評論而非歷史書。

    如果一開始就認定某書因明顯結論與政治傾向的書不夠宏觀,又怎麼知道哪些結論是錯的,哪些只是反映政治傾向,哪裡沒有依據史實或者檔案輔佐證明,又為什麼作者不能以自身價值觀與判斷做出結論?

    作者寫他的,反對者寫他的,讀者東看看西看看,或許認同,或許不認同,選擇並再次鞏固自己的價值觀,只是這樣而已,歷史從不同角度就會有不同樣貌,我無從知悉真假對錯,這次認同作者所言,或許下次看到另個作者更有說服力的不同論述就會改變想法,不都是很正常的事嗎。

    我想我這輩子都不會去讀一大堆宏觀歷史書去釐清所謂的真相,畢竟不以研究為己任,只想簡單記錄讀過的書,閱讀時的感受,以便日後還能憶起曾經的自己,總之感謝留言與建議,同祝安好。

  5. 小0 24 8 月, 2022 4:27 下午 

    從看小說心得來排雷而找到這裡
    非常認同版主的觀點 ^^

  6. 24 8 月, 2022 8:04 下午 

    從小說心得逛來這裡居然還願意多停留點時間順帶逛其他類感想,非常感謝 (๑•̀ㅁ•́ฅ)

    不同人有不同觀點很正常,可惜不見得能就事論事好好討論,努力寫出想法還可能因為字太多顯得好像很激動很筆戰很政治狂熱,明明政治是眾人之事也跟生活息息相關,但資訊落差常導致誤解、謾罵或缺乏交集,在假訊息認知作戰狂妄的這個年代常常令人頗沮喪。

    不管自己的想法是否會暴露無知或被視為愚昧可笑,都是當下真切的心情感受,就算不被認同還是想好好記下,當然如果能被認同、得到回應肯定會更振奮,謝謝小0的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