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劇「無罪推定」雜感:重現過往荒謬的改編史實台語律政劇

改編自徐自強案,描述被有罪推定判處死刑的被告從1995年至2016年纏訟21年才等到遲來正義改判無罪,適合搭配歷史觀賞長知識。

 

無罪推定

  • 名稱:無罪推定
  • 類型:律政劇
  • 導演:張晉榮
  • 編劇:林佩瑜、林佳萱、葛文琪
  • 主演:莊凱勛、蔡黃汝、鍾承翰、黃鐙輝等
  • 產地:台灣
  • 集數:8集
  • 播出日期:2024年8月11日
  • 相關連結:維基百科頁面

※ 以下感想含劇情,在意劇透者請止步

今年八月由華視與公視台語台共同出品首播的作品,或許因為這是台語劇,讓部分聽不懂台語的客群自認非屬受眾,讓對台語劇有偏頗印象的人直接避開,又因為這不是娛樂劇,而是改編自真實歷史事件的嚴肅議題,讓更傾向輕鬆享受笑點懶得省思受教的觀眾敬而遠之,導致播映後討論度並不高,從PTT台劇版只搜尋到首播時LIVE討論串,沒有其他個別感想。

Netfilx上架後利用週末衝完八集,覺得是部優點多於缺點的好劇,能再次確認現實果然比虛構更誇張,我們覺得離譜的那些劇情都曾經真實上演,甚至離現在並不遠,會認為「演得太離譜」常常是因為身為「民主富二代」的無知,誤以為習以為常的一切權益理所當然。

有網友推文覺得角色性格過於單一非黑即白,個人認為並非如此。

律師李正碩(莊凱勛飾)登場時追求正義在乎理念投入司改會案件更勝本業,然而十幾年過去,被現實磨平的他變得更圓滑、更懂得變通,只要能達到目的不在乎手段是否正確,慢慢更重視名聲與利益、懷疑支援自己多年的老委員、忙於接案拒接直接掛斷事務所律師的來電,最後和當初秉持相同信念的合作夥伴分道揚鑣。

律師許雁青(蔡黃汝飾)從熱血菜鳥一路堅守原則慢慢成長,但她沒那麼完美,找不到地方實習時靠教授幫助與積極爭取而落入無品事務所以撕破臉方式被炒魷魚,曾見到當事人楊媽媽時因為無法面對而試圖假裝沒看到刻意避開,對家暴的父親與選擇隱忍的母親毫無辦法,聽到司改會成員曉鈴性侵被害委託的當下也做不到無罪推定這點。

有人覺得「預設立場」或「故意醜化」,我覺得蠻疑惑,1990年代的性別歧視確實還很嚴重,性騷擾事件到現在都時有所聞,酗酒拿錢的父親家暴老婆確實是過往台灣社會常見的一幕,遭綁架撕票被害者家屬因仇恨遷怒無法理性看待證據事實不求真相只求公道也很合理,為什麼只是描寫常見事實就變成刻板印象呢?

哪可能每個律師都很正義,會遇到張品嘉律師(陳家逵飾)這種重視名利顏面歧視女性的人並不奇怪吧,檢方只憑供詞反覆的兩名共同被告說詞就在無其他證據情況下認定被告涉案判處死刑、刑警快速抓人辦案交差、法官為維護司法尊嚴與人際關係避免翻案得罪前輩,刻意忽略許多問題,也確實是一再發生過的事啊,為什麼呈現出過往司法的粗糙、便宜行事的那面就是「故意醜化與主角相反立場的其他人」,就是「不合現實」?或許不合我們所認知「當下」的現實,但確定不合對應年代的現實嗎?

覺得許多網友的質疑,是因為「你的現實不是我的現實」,網友的現實,是自己常識中所認知的現實,不是那個時代、那些人所遭遇的現實。

就像當觀眾看到雁青被警察載到偏僻地方丟包覺得很誇張時,查詢會發現警察在驅離時把民眾丟到郊外居然是常態,甚至有曾被丟包的當事人留言表示看到笑出來,就會意識到「會覺得離譜,只是因為是個沒經歷過的幸運兒」。

去搜尋徐自強、蘇建和、江國慶、許榮洲、盧正、鄭性澤、謝志宏等名字,就會知道1990年代的治安問題多嚴重,綁架撕票姦殺案頻傳,承受破案壓力的警方面對人渣罪犯常祭出刑求,多數冤罪爭議都發生在幾十年前,那是當年的現實,看到「得年21歲的江國慶臨刑前拒絕吃最後一餐,遺書冤枉他的狗官們發誓要化為厲鬼向害他的人索命,江父領屍後十數年為證明兒子的清白四處奔波,江父往生後全案才得以翻案」,光從文字就能感受到當事人的恨意。

此劇會讓部分人士感到「說教」「挺司改」而反感,問題應該在於劇中「時間點」的變化呈現不夠明顯,也在於推出的時機是2024年,雖然從角色們的妝容打扮、楊弘志(洪毓璟飾)的年齡變化、楊明德(黃鐙輝飾)的老去與出獄後的不適應,能推測出過了十幾年,但還是有人沒注意到故事時間線,加上制度越發嚴謹、人員素質相對提升的現在,法庭上已經很少看到無視證據行事偏頗的情況(但立法院毀憲亂政顛倒是非變得更嚴重了Orz),才會讓一些觀眾膝反射地批判「劇情不夠現實」吧,覺得遺憾的應該是當年沒辦法,一直要到近年,我們才開始有更多人願意碰觸、能夠述說那些曾經發生過的現實,2011年電視劇《廉政英雄》、2017年紀錄片《徐自強的練習題》、2023年電視劇《臺灣犯罪故事》、2024年電視劇《無罪推定》,隨著視聽習慣改變,看過的人恐怕遠遠不如選擇有限而能輕易聚焦的《包青天》、《藍色蜘蛛網》當年。

邊看邊查詢徐自強案,去桃園龜山金融機構領款是真的、警方稱颱風把證據淹掉是真的、自白書翻供是真的、共同被告自白相互補強判例違憲是真的、通過速審法是真的……除了演員是演員不是當事人、髮廊其實是檳榔攤、通聯記錄或許是劇情安排,覺得改編得蠻仔細,楊家一家四口的演技有把情感傳達給觀眾,看阿德喪父那段跟著掉了蠻多淚QAQ

楊明德出獄那天,牢友說有空要回來看他們那句,總覺得語調藏有「遲早還是要回來關」的惡意調侃,這點我也覺得蠻真實XD,認為支持廢死的是垃圾而跟蹤田家瑩(楊小黎飾)的年輕學生,那種自以為正義的行為也好有既視感……

劇中強調的是「證據」與「公平審判」,並未討論廢死議題,含冤而死的回不來,出獄再犯的被害者同樣回不來,刑罰如何能發揮其意義,我想從來不是有沒有死刑就能解決這麼簡單。

最後,聽到有些網友批評此劇年輕演員的台語不夠流暢讓人出戲,可能因為我自己也是台語講話袂輾轉(lián-tńg,流利)的世代,所以並不是很在意這點。

這時候就要推薦幾天前剛好看到的Youtuber闈鴻與吉雷米合作影片:

就像吉雷米說的,如果因為他人的台語「聽甲足艱苦」(聽得很痛苦)就要別人不說,台語只會凋零得更嚴重,所以就算清楚不要說北部,整個台灣應該都沒有劇中那種全台語的法庭存在,但沒必要抗議這點「不真實」,畢竟台語劇為的是增加資源讓語言能繼續存續,讓更多人聽到台語的美,想找時間補公視+的《間諜家家酒》和《派對咖孔明》台語版,客家電視台2018年舊作《台北歌手》之前看到一半,也期待更多的原住民故事歌曲,讓這片土地的更多文化能被好好留下。

發佈留言